上海建城以来700多年,特别是开埠100多年来,伴随着上海经济、文化的兴盛,茶饮进入千家万户,呈现出其独特的文化底蕴。
1.茶饮随市政建设而兴盛
上海的茶事兴盛,大大晚于其他许多历史更为悠久的城市。当明代以散茶冲泡法代替了古代制团茶、煎末茶的古茶法之后,上海刚好越过封建社会经济发展的滞缓时期。明永乐之后,上海“衙署建筑增扩不息,寺庙宇观遍布城乡,第宅园林大兴土木”,体现江南园林风格的豪华宅第园林就有80余所。至清同治、道光年间,上海城内已是人口稠密,房屋毗连。这为上海的茶事兴盛,提供了一个广阔的空间。官宦豪绅的聚会宴请,迎来送往,茶是重要的媒介物。当时的官宦豪绅人家,餐前要“客来敬茶”,宴毕还要饮“餐后茶”。
2.文人雅士品茗得趣
明清时,上海已是文人墨客雅集之地,较为知名的不下三四百人,在书画家之外还有名伶佳优、书院教习,在他们周围还有一批附庸风雅者。这一个不小的知识人群,热衷以茶会友,品茗得趣。比如,在“园中叠石凿池、曲榄雕栏、池宽数亩”的城南“亦是园”中,“夏日游者无虚日”,“风清月白,远香四闻,团扇轻衫,迎凉斗茗”;在“园林轩敞,花木阴翳”的“点春堂”中,“有司茗者,非佳客至不烹也”;著名的“徐园”常接纳名人雅士相聚,“内有一亭,设炉,专司泡茶,可以自酌”;沪上著名诗人张肃蜂“为客善谈,剪灯煮茗,可竟夕弗倦”,大有卢仝遗风;诗文书画皆不俗的漏云和尚,主持锋庵“尤爱艺花,秋来种菊成畦,扫榻煮茗,以供雅流赏玩”。
从文人雅士留下的一幅幅“茶事图”中,可以想到当时文人雅士的茶饮习俗。当上海逐步成为近代世界东方大都市时,饮茶已形成了与整个社会生活领域与文学艺术等思想意识领域相融合的海派茶风。
3.民间饮茶习俗以清饮为特征
在上海的古城内以及四乡八野,以壶泡的“清饮”特征历经数百年不变。即使青浦“阿婆茶”,也是以一壶清茶,佐以乡间家常食品。上海人历来虽有在茶中置放配佐茶料的习俗,但所配之物决不粗俗随意。如上海人历来善食桂花,除制作糕点外,还有桂花煎茶,或者在泡茶时加些桂花进去,称为“桂花茶”。大年初一清早,上海人要放“开门爆仗”并燃香点烛以茶果、圆子祭祀天地祖宗,一大清早还要喝“元宝茶”。“元宝茶”的饮法表现了上海人追求茶真香实味的清饮特色。
明清两代上海沿袭至今的茶饮特色主要是:在茶饮的文化心态上具有较为清晰的地域特性,并随着时代更替而认识接纳不同的茶饮方式,形成茶饮的时代性;在茶饮价值取向上,因其介入社会各层次的活动而体现多层价值的集合,其中社会交往、文化艺术活动及经济贸易活动的价值取向适合为广泛;在茶饮风格上,讲究氛围和品味,讲究汤清味纯,以清饮法为主流。
此文章由茶艺培训收集整理提供!“茶饮概述”地址:http://nj.cyspx.net/cywh/chashi/70.html,更多文章请到http://nj.cyspx.net/cywh/chashi/阅读查看!